不是我好滿足....
是我這禮拜暴走之後 去書店買了一本書叫做"好滿足"
(大塊文化真是讚ㄟ 我現在挑書都直接從大塊文化先挑起)
這本書是在講怎樣的情況下會有滿足感
首先先區分了快樂與滿足有什麼不同
然後說明大腦哪個部分是負責滿足(也就是滿足感的機制是如何啟動)
======================================================================
大抵上條件是跟多巴胺與大腦中的一個部位叫紋狀體有關
(以下不負責任...)
紋狀體是負責動機以及預期的部位 搭配多巴胺進行控制
書中提到預期的動力會導致需要新奇的需求
(雖然我不知道有什麼關聯 大概是因為不新奇的東西沒有預期的價值吧)
撇開一堆機制不談(因為我也沒有看很清楚)
新奇的事物會大量的激發多巴胺以及紋狀體的活動新奇的事物
代表著是許多未知的資訊面對並處理這些資訊會使得大腦產生滿足感
上述提到一個有趣的觀點就是
並不是成功的解決或者達成某個目標才會有滿足感而是在處理的過程中而得到滿足感
我覺得這點還蠻奇怪的
不過也可以當做解釋"一個人達到了某一個目標之後 伴隨而來的空虛感?"
雖然我似乎不會有這種感覺
但是或許可以用"當達到了某一個目標之後 隨之伴隨而來的下一個目標""於是又有了新的刺激 又感到滿足感"來解釋(為啥我打不出標點符號? 變成在繞口令的感覺)
======================================================================
這本書還包含下列幾個有趣的看法錢
對於滿足感的關係
甜蜜點的找尋(多久吃一次大餐才可以得到最大的滿足)
好痛快是怎麼來的 為啥痛還會快樂
跑馬拉松是怎樣?
冰島經驗(那時候還沒bankrupt)
性 愛 滿足感大考驗
======================================================================
對我比較有用的是馬拉松跟甜蜜點的尋找
跑步一直以來因為被漫畫誤導 我以為都是要放鬆 然後開開心心的慢慢跑
最近發現根本不是這麼一回事跑步真辛苦 應該要跑快一點 然後趕快達成目標
(忍一忍就過去了)
這是綜合好痛快是怎樣跟馬拉松所得來的重點
而甜蜜點的尋找則著重於每次都應該找到新的體驗 增加新奇感
所以跟多久吃一次無關 重點是如果是新奇的 就要好好體會
書中提到一個重點是"新奇感不管是不是正面的都會於多巴胺的釋放很有幫助"
重點就是著重在新奇(資訊量的大小)
(所以多看一些新奇的書 會有滿足感喔)
======================================================================
書中還有提到付出也會使得多巴胺分泌只是動手 腦中就會有回饋了
這本算是很有用價值的書
不過看完也不知道會不會再看
以後還是去書店看完好了
好窮.....
不買書了去書店看感覺也挺悠哉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